2024年1月22日,《中國縣域經濟報》發(fā)表我校黨委書記金佩華署名文章《讀懂“明體達用、體用貫通”的時代內涵》。
文章內容如下:
“明體達用、體用貫通”這一時下熱詞,既豐富了社會話語表達,又彰顯了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深邃意蘊,是在傳承中進行的話語體系創(chuàng)新,賦予了時代新內涵。
準確掌握“明體達用、體用貫通”的歷史成因和核心要義,讀懂“明體達用、體用貫通”的時代新內涵,有利于在傳播中煥發(fā)出更加強大的理論生命力和感召力。
“明體達用、體用貫通”的歷史成因
北宋大儒胡瑗自幼聰穎、飽讀詩書、胸懷大志,在累次科舉考試失利后,于不惑之年放棄科舉,創(chuàng)辦安定書院開啟了從教之路。隨后,胡瑗到蘇州講學時,受到時任蘇州知州范仲淹的欣賞,被聘為蘇州州學,才華得以初步施展。慶歷二年,已近天命之年的胡瑗,遇到了他的另一個“伯樂”——時任湖州太守、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,受邀主持湖州州學。在此期間,胡瑗對當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,提出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,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,教化之所本者在學?!保瑒?chuàng)立“分齋教學”制度,即分別設立“經義齋”和“治事齋”,其中“經義齋”主要組織學生學習儒家經典,培養(yǎng)學生的理論研究能力;“治事齋”主要組織學生學習實用技能,培養(yǎng)學生從事具體工作的實踐能力,胡瑗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以“明體達用”為核心的“湖學”。
“明體達用、體用貫通”的核心要義
“體用”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基本范疇,在“體”和“用”的關系中,“體”是基礎、是根本,即某種事物或現象的本質或本原,根本原則、內在目的等,即某個領域或范疇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和目標。
“用”是作用、效用,是指實踐、具體方法、外在手段等,即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,實現知識的實用價值,是依賴于“體”的。
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重視體用貫通,強調“體用不二”“體用一源”。
總體來說,“明體達用”的“體”和“用”是相互聯系、相互促進的,“體”是基礎和根本,“用”是發(fā)展和升華。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“體”,才能更好地運用和實踐“用”,達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。
“明體達用”說到底,就是要由體以達用、由用以明體,使人獲得道德教化、心靈凈化、精神升華,并進一步能夠達到安身立命、經世致用的效用,用今天的話說,就是要培育德才兼?zhèn)涞挠杏弥?、有為之士?/span>
用歷史的眼光看歷史,胡璦既是“明體達用”教育思想的開創(chuàng)者,明確了自己的辦學目標、育人標準和培育模式,又是“明體達用”教育思想的實踐者,著力于復興儒家思想,并注重“學以致用”,服務社稷,至今依然煥發(fā)著蓬勃生機,值得今日教育工作者發(fā)掘、繼承與弘揚。
“明體達用”的時代內涵
胡瑗“以明體達用之學授諸生”的教育思想重在以“體”為本,服務于社會需要之“用”,故而強調學生先“明體”,然后才能“達用”。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“明體達用”被賦予新的內涵,“體用”范疇也體現著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。
作為教育工作者,要把“明體達用”放在教育強國戰(zhàn)略全局去推進,既從本體論、認識論上整體觀照,又從實踐論、方法論上具體設計,突出時代性與歷史性相貫通、繼承性與創(chuàng)新性相結合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(tǒng)一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通,切實做到堅守與創(chuàng)造、繼承與發(fā)展的有機結合,如此方可“明體達用,體用貫通”,體用不二,渾然一體。
師于古而用于今,湖州師范學院傳承先賢思想,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,將“明體達用”確定為學校校訓,在傳承中融合當代的教育理念,賦予新的意義,即明德立志,學會做人;學以致用,學會做事做學問,集中體現大學的文化特質、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,明體用之學,立師道之魂。學校致力于培養(yǎng)明體達用的“六有”人才,明確“明體”就是培養(yǎng)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知識、有志向的人,“達用”就是培養(yǎng)有用的人,做有為之士。
(作者系湖州師范學院黨委書記)
金佩華
文章鏈接如下:https://www.xyshjj.cn/newspaper-2024-1-22-7-23365699.html
稿件來源:湖州師范學院新聞網